隨著一批又一批“后備軍”投身互聯網行業,一批35歲左右的互聯網“老兵”將自己的職業描述為“中年危機”。
王成(化名)明年將正式滿35歲。 從事互聯網行業12年。 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走進公司,他心生恐懼。 高,公司肯定愿意招年輕的新員工,性價比高!
面對自己的團隊基本都是25歲的年輕人,王誠說這句話的時候帶著嘲諷,但他也不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發現,不少互聯網“老手”開始兼職、培訓、自媒體,尋找“新賽道”。
面對“中年危機”,互聯網人應該不斷學習,無論是走管理路線還是專業路線。 據悉,你還可以通過寫博客、寫書、減少職業人脈來拓展你的職業前景。
35歲是很多職場人逐漸成熟的年齡,但對于互聯網人來說,35歲其實是一個職業生涯的分水嶺,因為想要進入這個高薪行業的年輕人太多了,尤其是互聯網人、 企業。
脈脈數據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,互聯網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取決于“未來預期+企業穩定性+工作時間+員工評價+通勤時間”五個評價要素。
一位應屆畢業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,他的目標是進入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,因為互聯網公司的薪資水平是有明確規定的。 在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,即使他剛畢業,工資也過萬,而在其他公司,則是7000-8000元,甚至4000-5000元。
王成是少有的從業10年以上的互聯網程序員,雖然他已經逐漸過渡到帶領團隊。
“我目前正在帶領一個團隊完成一些系統業務,類似于OTO系統。團隊成員年齡在25歲左右,他們通常工作兩三年就跳槽,有的甚至工作一年就跳槽! .公司離職率比較高。 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。
如何應對“中年危機”?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后發現,出國、兼職、創業等都是35歲左右互聯網人的選擇,還有一個重要的選擇就是加深自身的不可替代性。
王成認為,中年危機感可以通過提升個人價值、積累工作經驗、梳理和積累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技術和業務知識點來緩解,“要增加項目組的重要性,比如,一個公司的某部分業務,不僅是你,沒有人比你更了解!
除了走出國門,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注意到,不少曾在一線城市互聯網巨頭打拼的互聯網“老兵”,有時也會選擇到其他一二線或三四線城市工作, 就業沒有年齡限制,工作機會相對更多,到汕頭招聘網一搜就有。
王成也做了3年的自媒體。 完成工作任務后,他利用空閑時間分享知識和經驗,順便賺點錢。 他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,準備向更高的職位發展,但又害怕升職,所以會想著給自己“留一條出路”,“比如創業,開公司,長期的職業積累了很多,技能和人脈不多,可以和同學合作,也可以自己出去找一些項目,有資源就容易多了。
